当前的中国,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治理千头万绪,深化改革繁重复杂,各种思想碰撞激荡,习近平引用的儒家经典,或谈敬民,如《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或谈为政,如《论语》中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或谈立德,如《二程集》中的“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或谈外交,如《礼记》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等,无不是从当下中国的现实出发,针对当下中国最紧迫的问题所谈。
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这也是习近平重视儒家经典的原因。其中,最青睐苏东坡:借古人政绩观呼唤以民为本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也是苏轼。
习近平爱引用苏轼的名句,并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对苏轼的青睐可见一斑。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身份为中国人民所熟识,而他其实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政治家。他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但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即使是在被贬后,仍然专注于为民办实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
这与习近平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习近平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而他对苏轼名句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强调干部要有担当和判断;“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提醒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作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指向青年干部成长过程中易出现的误区“朝令夕改”、“急于求成”、“自以为是”、“眼高手低”;“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学习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