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无忧文库>文学作品>随笔

回良玉:《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之二

满天星斗多灿烂 五十六族是一家


  仰望夜空,星河皎皎。
  在国务院从事民族工作这十年,是我学习了解民族知识最多、深入民族地区最频繁、接触各族群众最广泛的十年。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几千年历史沧桑的千锤百炼中,我国各民族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可以说,我们广袤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开发开拓而形成的,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培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已经成为56个民族普遍认同的统称和归属。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我们有太多的感动铭刻心底,有太多的震撼留在心间,有太多的赞叹发自心田。
  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而深深惊叹。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给当代中国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有三项:一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二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铸就多元一体、共生互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三是精彩纷呈的多样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的历史,一部共同缔造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一部共同推动祖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汉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彝、白等民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满、锡伯、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藏、羌族最先开发了青藏高原,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先后开发了蒙古高原,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最先开发了台湾岛……中华大地不少地区,最先开发者都是已经消失了的和现时存在并发展的许多民族。汉朝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并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的实际管理之下,疆域大大超过中国封建社会盛极一时的唐朝。当代中国的版图,则是清朝时期奠定的。纵观历史,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以自己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中华正统,都把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为最高政治目标。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我们今天离不开的稻和麦,就是百越族和西部少数民族首先栽培的;高粱、玉米、芝麻、苜蓿、大蒜、葡萄、西瓜、黄瓜、胡萝卜等果蔬,经古代西域传入中原……我国古代农业就这样由若干源头萌发汇合而成。由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历史成果中,实际上包括了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贡献在内;而少数民族农业的许多历史成果,也同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还形成了一种天然分工、相互依存的密切经济联系,连绵不绝的“茶马互市”、“马绢交易”等就是著名的例子,而经济上的交流,又最终促成了文化上的交融、政治上的认同。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汉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为少数民族所欣赏、所接受、所吸纳。汉族占据中原地区,有发达的经济、成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活动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人接受当时先进的汉族文化,改汉姓并为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结束“五胡乱华”、开创隋唐盛世打下了文化融合基础。阴阳五行、八卦节气等起源于汉族的思维理念传入藏、蒙古等地,成为这些地区发展自己的哲学、历法、医学等的重要基础。同样,少数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也为汉族所欣赏、所接受、所吸纳。在与各民族交往中,汉族吸收了很多民族的优秀长处,也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成份。比如,京剧乐队里最重要的“司鼓操琴”,乐器源自少数民族——单皮鼓即羯鼓,胡琴更是可以由名知义。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最初流传于苗族同胞中,汉晋以后传入中原,成了我们共同的传说。漂亮的旗袍源于满族;今天常用的“哥”字借用自鲜卑语;磨面的方法,葡萄酒、蒸馏酒的酿制,以及桌子、椅子的使用,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世界闻名的航海家郑和、马欢、哈三都是回回人,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编制的《万年历》曾在全国颁行……
  我们为中华民族交融一体、繁荣一体而深深赞叹。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在历经迁徒、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形成了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复杂而多样。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即进入了封建社会;部分少数民族则有的处在封建农奴社会,有的处在奴隶社会,有的甚至还保留有浓厚的原始社会形态。“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各族人民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和民族纷争的痛苦历史,携手迎来了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我很赞同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56个兄弟民族社会文化各有特点,但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中华民族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多元一体,集中表现为各民族的异彩纷呈和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表现为争取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振兴。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一”离不开“多”,“多”离不开“一”,“一”是主线和方向,“多”是内容和活力,处理好“一”与“多”,56个民族才能精诚团结、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我们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大纽带、团结和睦而深深感叹。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拂去岁月的重重尘埃,可以发现这些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的纽带: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和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分布格局,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救亡图存的共同命运。56个民族是一家,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凝聚了华夏九州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更蕴含着新中国各族同胞团结奋进六十多年的波澜壮阔,倾注着各族兄弟姐妹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至情深爱。
  2007年1月在云南考察期间,我曾专程前往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瞻仰“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回想当年,新政权刚成立不久,边疆民族地区交织着各种政治力量,跟不跟共产党走?这是盘亘在各族头人和老百姓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强大感召下,普洱地区26个少数民族歃血为盟,决心跟着共产党走。这一走,就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来到普洱县,亲眼看着56年前在石碑上用汉、傣、拉祜等文字刻下的那些名字,重温当年各族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词,想象着当时数千名群众在这里歃血为盟的热烈场景,不由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我们还有幸见到了当年亲身参与民族团结盟誓并在碑上留名的3位古稀老人,握住他们的手,我满怀敬意地说:“半个多世纪前,你们把民族团结的精神刻在了碑上;今天,我们各族人民群众都要把民族团结刻在心上!”
  创业维艰。建国之初,新型民族关系刚起步时,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缺乏了解,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隔阂还比较深。为此,中央当时采取“派下去、请上来”的办法,加强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着力疏通民族关系。中央访问团临行前,周总理说了四句意味深长的话:准备受冷淡,决心赔不是,一切听人家,万一和兄弟民族发生矛盾和误解先作自我检讨。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与于此!正是胸中怀着这种精神、用行动践行这种精神、用生命坚守这种精神,才使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判若云泥的历史巨变。仅中央派下去的4个访问团,累计行程就达8万多公里,仅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的少数民族代表团,就达268个之多。特别是毛主席与库尔班大叔交往的故事,周总理身着民族服装参加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情景,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有了这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庙堂不再高,边地不再远。平等互助的春风驱散了乌云,团结友爱的阳光消融了冰雪,中国的民族关系迎来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
  回顾这十年,我们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了很大成效。在不断夯实民族团结基础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我至今无法忘记2009年7月,在赶往西宁参加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的路上,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消息!联想到一年前发生的拉萨“3·14”事件,内心无比沉痛,一夜无眠。第二天在会上,我痛心疾首地对与会同志说:“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繁荣发展是喜,停滞衰退是悲;和谐安康是美好,暴力恐怖是罪恶。”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和真切体会!
  有一句维吾尔族谚语说得好:“不是一阵歪风就能吹倒天山,不是一场冰雹就能毁掉草原!”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趋势相比,“3·14”事件和“7·5”事件干扰不了我国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改变不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大潮流。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个地方出现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而不加区分地将这个地方与之捆绑,不可以因为一个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而不加区分地给这个民族贴上标签,更不要因为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涉及少数民族人员而不加区分地同民族问题加以挂钩,决不能因为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极端问题而对我们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产生动摇。
  风物长宜放眼量。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虽然有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的分裂纷争,但团结统一从来都是历史的主流和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更创造了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在中华大地上,传唱着一个又一个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心连心的动人故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从困难时期收养了来自上海等地3000多名孤儿的内蒙古草原人民,到36年里为宁夏南部山区200多万回族同胞打了873口井的兰州军区某部给水团;从帮助失去双腿的壮族女子装上义肢并重新站起来的武警边防战士覃新宇,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建立了有着 6个民族180多人大家庭的阿尼帕老妈妈……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一座座团结大爱的丰碑,使人深感震撼,深受感动。这些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伟大事迹,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深刻内涵,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民族团结不仅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深深地植根于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朴素情感、自觉行动、坚定信念。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宝贵,得之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促进民族团结,根本的是以诚对人、以德待人,以情交心、以心换心。至诚如神,心坚石穿。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对民族工作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少数民族始终讲感情、动真情,满腔热情地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诚心诚意地帮助,才有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局面。这是搞好民族团结最朴素、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管用、最高明的智慧。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就是因为有感情、动真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有“翻身农奴把歌唱”、“阿佤人民唱新歌”、“红太阳照边疆”这一首首发自肺腑、传唱不衰的歌曲。这些饱含各族群众浓浓情谊的歌曲,至今听来仍让人感动不已。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民族地区大发展的时代,一个各民族大交流的时代,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一个民族问题大凸显的时代。放眼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各民族的大交往大交融,必然带来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只要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就能成为向心力更强、包容性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文档信息:

  • 体裁:随笔
  • 行业:政府
  •   
  • 浏览量:913次
  • 下载量:0次
  • 评论:0次
  • 分享到:0
  • 收藏:
免费阅读

该作品售价:0

该用户其他文档

评价

回到顶部
发布需求
加入写手
在线投稿
XML网站地图|HTML网站地图|TXT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