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诚信“新常态”
宿迁市泗洪县人民法院近日在当地一论坛上曝光了51位“老赖”名单,其中有一半是公职人员,有的欠款多达140万元。此举一出,立竿见影,被执行人陆续要求履行还款义务,但也有人委屈叫冤。
乍一听,堂堂国家公职人员成老赖,委实可恨又可气。由于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大众心理容易受到干扰从而产生移情,将公职人员和老赖摆在一起,立马就产生了舆论的聚焦效应,此时叫冤,不仅不能伸冤,还必将招来铺天盖地的板砖。
这板砖该不该拍,拍过之后该如何反思?
过去,由于公职人员借款或是为他人出面担保,最终无力偿还成了“老赖”并不多见,加上相关的信用惩戒措施也没有跟上,导致了一些公职人员碍于人情面子,忽略了对风险的防范,淡忘了作为担保人承担的连带责任,一旦出事,张榜公布,背负上老赖的“罪名”才悔不当初。
冤其实是悔,悔因就在于对诚信新常态不适应,难理解,有抵触:过去不公布怎么现在公布?怎么我一分钱没借反成了老赖?通常,当个人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人们才会回过头来进行思考,可是一思考,又回到了“旧时态”。我们所谓的“诚信新常态”,其出发点还在于常识,何为常识?担保有责是常识,风险共担亦是常识。置常识于不顾,反倒质疑法律的追责,岂不是颠倒常识,混淆是非?面对诚信新常态,就是要打消吃亏不认账的念头,积极适应,配合协作,提早完成“老赖”罪名的挽救方是正道。
在拍了这一板砖后,公职人员应当比其他群体更为警醒。在当前的金融政策下,公职人员享受着政策优惠,例如借贷方面,不少银行开通了绿色通道,凭借收入证明和单位盖章就可获取一定的额度;再比如担保上,一个公务员担保可获5-10万元的贷款金额,一些地方小额创业贷款更是明确要求由本地公务员进行担保。精于风险算计的银行看中了公职人员的什么?很简单,一是收入稳定,二是职业稳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看似是公职人员占了便宜,可是一旦不慎,就要为背后“转嫁”的风险买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借贷交易日益频繁,公职人员在人情账和风险账之间要做好抉择,切莫赔了夫人又折兵。
公职人员因老赖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其实,无论何类群体,何种身份,对于那些钻营漏洞、侥幸对抗执行的人来说,老赖名单公开都是一把达摩利斯之剑;对于那些忽略风险、间接失信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深痛的教训;对于那些初涉借贷、接近风险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保护。相信在诚信新常态下,人们对社会阶层属性的关注会逐渐淡化,最终回归到对个体诚信价值的主动维护和塑造。